美国337调查再袭,中国科技巨头集体“上榜”!
美国当地时间2025年8月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决定对“特定移动蜂窝通信设备”启动337调查(案号:337-TA-1456)。韩国Pantech公司指控中国一加、联想、TCL等企业及其海外关联公司,以及芬兰HMD Global侵犯其四项美国专利,请求发布排除令禁止相关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这是今年以来针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又一起337调查案件。
就在同一天,美国Cerence Operating Company公司也申请对特定智能电视启动337调查,波及日本索尼、中国TCL多家关联公司以及墨西哥、越南等15家企业。而8月6日,ITC再对特定可穿戴脑电图设备及其系统及其组件(Certain Wearable Electroencephalogram Devices and Systems and Components Thereof)启动337调查(调查编码:337-TA-1458)。密集的337调查浪潮,让中国企业出海之路再添变数。
337调查:悬在中国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337调查源于《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条款,历经多次重大修订。该条款授权ITC对进口产品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进行调查,范围不仅包括专利和注册商标侵权,还涵盖盗用商业秘密、商品包装侵权、仿制和虚假广告等行为。
与一般司法诉讼不同,337调查具有鲜明的特点:
(1)程序极快:通常在12-16个月内完成,复杂案件最长不超过18个月
(2)制裁严厉:一旦认定侵权,ITC可发布排除令,永久禁止涉案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3)杀伤范围广:普遍排除令甚至可封锁所有同类产品,无论是否涉案。
对中国企业而言,337调查几乎是海外业务的“致命一击”——前期的市场布局、渠道建设与研发投入可能付诸东流,国际声誉与市场份额也将严重受损。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曾刊文指出,发起337调查已成为老牌科技巨头同中国制造竞争的常用手段,涉及领域包括家具、健身器材、汽车零部件、药物、计算机及化工产品等。近年来,“空心化企业”成为发起337调查的主力——这些放弃实体经营、专靠专利诉讼谋利的前科技巨头,如诺基亚、摩托罗拉、北电网络等,利用手中积累的数万件专利频频发难。
中国企业遭遇337调查的应对方法
面对来势汹汹的337调查,企业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制定精准策略。根据程序,ITC会在立案后45天内确定调查结束期限,而企业实际应对窗口往往不足三周。
积极应诉的“组合拳”
(1)快速响应,组建专业团队:第一时间组建由内部法务、技术人员与中美专业律师构成的团队。内部人员熟悉产品技术,可快速梳理与涉案专利的关联;外部律师则凭借经验把控流程、制定策略。
(2)不侵权抗辩:通过细致对比自家产品与专利权利要求,分析技术特征差异。如能证明产品技术方案与专利存在本质差异,或采用不同技术路径实现功能,即可主张不侵权。
(3)专利无效调查:深挖涉案专利的申请文件与审查历史,寻找其新颖性、创造性不足的证据,动摇专利稳定性。
(4)程序博弈与行业协同:严格遵守ITC程序节点,在20日内提交答辩;同时联合行业协会共同应对。如此次事件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可为涉案企业提供法律培训和信息共享平台。
不应诉的灾难性后果
若企业选择缺席,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1)默认败诉:ITC可能基于申诉方单方证据认定侵权成立。
(2)市场封锁:有限排除令将禁止企业产品进入美国;普遍排除令甚至封锁整个行业同类产品。
(3)连锁反应:失去美国市场后,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跟风诉讼。
337调查的排除令具有“对物性”,一旦发布,所有同类产品(无论是否列名被告)都可能被阻挡在美国海关外。
2025年3月19日,ITC公布终裁结果:京东方在OLED专利337调查中终裁胜诉!这场始于三星显示公司发起的诉讼,意图通过普遍排除令阻止中国OLED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制胜关键在于京东方不被动等待:2023年2月,面对韩国三星显示提出的“普遍排除令”,京东方主动申请介入调查,最大限度保护了OLED产业链相关方的正当合法权益,为终裁取得胜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案不仅证明了中国科技企业在高端制造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更为中国企业应对国际专利诉讼纠纷提供了范本。
在汽车应急电源领域,美国NOCO公司曾指控华思旭等企业侵权并申请普遍排除令。面对强敌,华思旭采取了 “主动无效+联合抗辩”策略。
该公司提前发起专利无效程序,成功使对方撤回部分指控,最终ITC裁定不侵权。这一胜利意义非凡——统计显示,337调查中企业胜诉率仅5.2%。华思旭打破海外技术壁垒的实践,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应对模式。
行业数据显示,337调查中被诉企业缺席率高达30%。这些企业往往面临:
自动败诉:ITC基于原告单方证据作出裁决
全面封杀:排除令生效后产品被逐出美国市场
连锁反应:引发其他国家市场跟进封锁
更深远的影响是,不战而败会助长“专利流氓”气焰,导致更多针对中国企业的投机性诉讼。
337调查表面是法律程序,实质是全球科技产业控制权的博弈。当前经济增长乏力,此类调查已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数据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针对中国的337调查数量就曾大幅增加。
对中国企业而言,破局需多管齐下:
(1)构建专利护城河:加大核心技术专利布局,通过PCT国际申请覆盖海外市场。TCL持续投入5G专利即是例证。
(2)建立预警机制:跟踪美国行业专利动态,对高风险技术提前调整研发设计。
(3)善用国际规则: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质疑337条款合法性,或与欧盟、东盟等共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当ITC调查的齿轮持续转动,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仍在延伸。唯有将知识产权战略置于出海核心,才能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破局,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中国创造”的全球名片。
- 相关推荐